返回列表
重要资讯

中国歼-10再获海外大单!印尼官宣确认,更多买家还在路上

来源:直新闻

2025年5月,巴基斯坦的“买家秀”,让中国的歼-10一战成名。这一下让很多考虑换装新战机的国家动心了,陆续有国家传出有购买意向。《环球时报》援引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雅加达环球报》报道,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沙夫里15日确认,该国将采购中国歼-10战斗机。另外,印度尼西亚财政部也证实,已为此批准了“至少9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此前,印度尼西亚国防部就曾透露,印度尼西亚空军有意采购42架歼-10。

虽然这次沙夫里并没有透露有关采购的具体时间表或数量等细节,但他自信地表示“歼-10战斗机将很快会在雅加达上空飞行”。值得注意的是,沙夫里在回答相关问题时,神情轻松,面带微笑,并用手比出一个飞机从上空划过的手势。

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近年来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但其先进战机一直以对外采购为主,主要来自美、俄、欧。尽管这次是印度尼西亚第一次“下单”中国的战斗机,但金额已经超过了2022年购买法国“阵风”战斗机的81亿美元。再加上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在出席中国九三阅兵之后,立马表达了对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希望。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印度尼西亚还是觉得:中国,更靠谱。

空军装备老旧,采购、研发能破题?

自2002年起,印度尼西亚就提出建设“最小必要军力(Minimum Essential Force)”,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购买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大力发展国内军工生产,加强部队训练等。在该框架内,印尼采购了美国的F-16、俄制的苏-27、苏-30,以及英国的“鹰”式攻击机。

它们作为目前印度尼西亚空军战斗机的主力,虽然数量超过了110架,但超过60%的机队服役超过25年,经常因零件短缺导致可用率低于50%,无法有效支持印度尼西亚“群岛三叉戟盾牌”战略在广阔海域的快速响应需求。根据“群岛三叉戟盾牌”战略要求,印度尼西亚海陆空三军需形成协同作战态势,而空军又是其中的核心。特别是在区域内先进平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战机成为保持制空权的关键工具。

印度尼西亚空军装备老旧,主要是由于其长期依赖进口和本土工业基础薄弱。因为进口装备往往受制于供应商的地缘政治限制和技术转让壁垒,导致更新周期延长。以F-16和苏-27/30为例,这些主力机型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从美国和俄罗斯采购,但后续升级就得看出口国的“脸色”行事。因为审批方式、产能以及零件供应的种类,都由卖家决定,一旦沟通不畅,就有可能出现断供的风险。

其次,印度尼西亚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不足以支撑战斗机复杂的生命周期管理。如2015年,印度尼西亚与韩国正式启动KF-21战斗机的研发项目,就是为了开发一款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以提升两国空军现代化能力。表面上看,这是印韩两国共同研发的项目,但其实还是由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主导,印度尼西亚航空航天公司则参与原型开发和本地化生产。但由于印度尼西亚缺乏第四和第五代机的发动机和航电自主生产技术,导致90%的维护仍依赖进口,零件短缺率高达40%。这种技术短板不仅推高后勤成本,还造成可用率过低,也影响到老旧机型的现代化升级,造成恶性循环。

“阵风”和“可汗”靠不住,还得是歼-10

自2019年以来,军人出身的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先后访问中国、法国、俄罗斯、土耳其及美国,遍访能强军强国的新型军事武器系统。除了上述的合作,印度尼西亚的战斗机“国际大家庭”中还包括法国“阵风”,和土耳其的“可汗”。

直新闻特约评论员石宏分析指出,事实上印度尼西亚对这两款战斗机并不完全放心。因为“阵风”战斗机在印巴空战中被歼-10CE击落,性能受到质疑;而土耳其航空工业实力有限,“可汗”五代机是否能真正成功研制,仍是未知数。印度尼西亚与土耳其的合作更多是意向性协议,并没有真正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印度尼西亚认为歼-10CE战斗机是最稳妥的选择,歼-10CE不仅性能先进、可靠性高,而且中国的生产能力也极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交付,这为印度尼西亚空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早在今年6月,印度尼西亚国防部副部长陶凡托曾向外界表示,政府正就采购歼-10战斗机进行可行性评估,重点研究这款中国空军广泛使用的机型是否符合作战要求、能否集成到印度尼西亚现有作战体系中。陶凡托表示,这样做是在提升印度尼西亚空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同时,兼顾国防预算的性价比。“如果证明这款战机性能优越,符合我们的标准,而且价格合理,那有什么理由不买呢?”他补充道,“我们不受任何联盟的约束,可以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采购武器。”

对此,石宏认为,中国在军贸合作中不附带政治条件,这样可以让印度尼西亚使用时更为放心。近年来,中国在售后服务方面也日趋完善,为客户提供细致、可靠的保障。可以预见的是,印尼采购歼-10CE后,中国将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技术支持与培训,而且中国技术团队在培训时不藏私、态度严谨,这样能够确保印度尼西亚空军高效运用、维护装备。

或带来持续示范效应

事实上,长期以来,东南亚空军装备高度依赖美欧供应商,但印度尼西亚的“大单”证明了中国高端军工产品的性价比和技术可靠性。这不仅可能促使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重新评估类似采购,以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和成本压力,还将加速“多极化”进程,缓解南海局势变化之下的西方垄断,帮助中小国家构建更灵活的防务战略和体系。

从全球层面来看,这一交易将强化中国作为新兴军贸大国的地位,打破二战后“美俄二元选择”的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第三条路径,潜在出口市场有可能继续扩展至中东、非洲和拉美。

正如提到歼-10就“嘴角上扬”的印度尼西亚国民军发言人克里斯托梅·西安图里所言,“美国武器的成熟度已通过参与多地冲突得到证明。中国虽未参与其他国际危机,但印巴冲突期间的情况表明,中国已掌握良好的尖端技术,”克里斯托梅·西安图里说,“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关系良好,我认为我们应当从中国借鉴更多经验。”

作者丨郭永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