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每天同一辆车,同一个小区,同一所初中。他坐在副驾驶,沉默寡言;她坐在后排,安静读书。
她家好心顺路捎带他上学放学,没想到,这份善意,最后换来的,是一把网购的刀,和自家楼门口一地鲜血。
15岁,本该是为中考刷题、为未来画蓝图的年纪。可广东深圳的石某,却把人生走成了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受害者,是同班同学潘予优,成绩好、家境优、性格温和,偏偏,这些优点,在他眼里,都成了“看不起我”的证据。
更讽刺的是,他杀人的理由,全是自己脑补的。
潘予优父母说: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家情况,更谈不上偏见。可石某偏信:她一定瞧不起我,因为我跟奶奶住,因为我家穷。
这不是冲动,是嫉妒发酵成的恶。
他上网搜“未成年人杀人判几年”,提前买刀,删记录,等她独自上楼,绕后突袭。一刀,两刀,直到她倒在血泊里,再也喊不出“妈妈”。
而案发后,他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道歉,而是造谣:“我儿子见义勇为,救人受伤!”
好一个“见义勇为”,别人救人留伤疤,你儿子“救人”留下的,是别人鲜活的生命。
庭审那天,他穿得整齐,脸圆了,人胖了,半年过去,仿佛死的不是他,而是别人家的女儿。直到听到“死刑建议”,他才“扑通”跪下,求饶、道歉、认罪认罚。
可早干嘛去了?刀捅下去的时候,怎么没跪?删搜索记录的时候,怎么不认罪?
更离谱的是,他的律师还说:“他受过校园霸凌,爷爷去世打击大,心理有问题……请给他一次机会。”
听上去情有可原,可问题是谁的青春不苦?谁家没难处?别人苦,是发奋读书;他苦,是杀人泄愤。别人难,是咬牙扛着;他难,是拿刀捅向帮过他的人。
潘予优做错了什么?
她错在成绩太好,错在家庭温暖,错在无意中活成了别人眼里的“完美人生”。
可这不该是死因。一个孩子因为“被嫉妒”而丧命,这是对善良最大的嘲讽。
而最让人心寒的,是那份“理所当然”的侥幸。他以为自己未成年,法律会轻判;他以为道歉下跪,就能换来原谅;他以为人生还能“重新开始”。
可潘予优呢?
她的“开始”永远停在了15岁。她再也不能背单词、不能再和妈妈吃饭、不能再走进那所她本该考上的重点高中。
她妈妈说,女儿是“老来得女”,盼了多少年,疼了多少年,结果,一朝丧女,余生只剩微信里不敢点开的对话框,和朋友圈里一遍遍的“宝贝,妈妈想你”。
可凶手呢?
胖了,笑了,还想着“重新做人”。这哪是悔过?这是把别人的命,当成了自己人生的“重启键”。
我们常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一个会删记录、会编借口、会精准选择作案时机的孩子,他不懂事?
他太懂了。他懂怎么钻法律的空子,懂怎么表演忏悔,懂怎么用“心理问题”当挡箭牌。
而他的家庭呢?
三年蹭车,一句感谢没有;儿子杀人,第一反应是洗白。这样的家教,能养出什么人?
有人说,判他死刑太重。
可如果不重,明天会不会有第二个石某?他会不会想:“反正未成年,杀一个,跪一下,就能活?”
当杀人成本低到只需一场表演,那下一个倒在楼道里的,会不会是你我的孩子?
法律可以讲宽严相济,但正义,必须让生者看得见。
潘予优父母不要谅解,不接受道歉,不是他们狠心,是他们知道有些错,无法原谅;有些人,不配重新开始。
最后,只想说一句:别再把“未成年”当成免死金牌。恶就是恶,不管几岁。而善良,不该成为被刀捅的理由。
愿潘予优安息,愿这世间,少一点嫉妒的刀,多一点善意的光。
发布于:四川